返回列表 发帖

。貧困大學生爲何走上街頭求助?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方会不顾面子,像乞丐一样,在脖子上挂块牌子,或者在身前写段文字,跪在街边,乞求社会帮助、施舍?

            排除极个别的受人唆使、好吃懒做,大多走到这一步的人,已经万般无奈。比如,少数刚考上大学的新大学生。

            我们可以来分析这些大学生的处境:拿到录取通知书,看到通知书上要求的至少六七千元的学费(有的高达万元以上),一年1000多元的住宿费,再盘算一下家中早已入不敷出的财务情况,上这个学,在哪里去筹集这个钱?去借?周围能借的人已经借得差不多了;去找当地政付?政付两手一摊,考上大学贫困的那么多,我们没钱;去贷款?当地信用社哪会把门朝没有希望还钱的农民家庭开?


            在万般矛盾之中,读过12年书的大学生,决定放下尊严,寻求自救。横一下心,来到街头。老父老母看着孩子这般因父母的“无能”而作贱自己,老泪纵横。



            此时此景,情何以堪。记者闻听,希望帮孩子一把,于是登上报纸,呼吁社会捐助。孩子在媒体的报道帮助下,终于筹措好上学费用,终于没有在学费的压力下,辍学去打工。



            这样的新闻,看在教育部官员的眼中,首先应该表达的心情,应该是对媒体的敬意,因为是媒体的帮助,让这些贫困孩子终于能上学,要知道,按照宪法要求,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国家的职责所在;其次应该做的是,认真接受媒体的监督,检查为什么说了多年的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没有兑现,为什么有不少学校没有按规定给学生寄这样一封承诺信,为什么学生和家长在为学费而担忧时,无法找到合理、便捷的解决途径?



            教育部在帮助贫困学生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这不假。但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的帮困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也是教育部必须承认的事实,因为,如果这个体系建立起来,就不会有学生上街挂上“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的牌子寻求社会救助了。



          笔者可以理解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前不久举行的新闻发布上不提倡媒体报道以上情景的言外之意,认为媒体对贫困大学生呼吁社会救助的报道,一方面可能影响教育的形象,教育的面子,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更多贫困学生对“主流”的国家帮困助学政策的理解,并进而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



          但是,相对于学生的尊严和命运而言,官员的尊严就更值钱吗?而贫困学生对帮困助学的理解,绝对不是来自宣传,而来自他们的亲身感受。如果政付能把帮困助学的工作做到家,在他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不但有帮困“承诺书”,而且,有学校帮困热线联系人、24小时开通的热线电话,也有教育部门帮困联系人、24小时服务电话,那么这些学生和家庭,在最快的时间中,就打消了上学的忧虑,就感受了政付帮困政策的温暖,他们会走上街头吗?另外,政付同时可将这些帮困电话、帮困举措在媒体上公布,当媒体发现有少数学生走上街头寻求救助,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政付,找到学校,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我们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并没有做到。帮困,还有一些盲区,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用极端方式需求救助,已是万般无奈,而媒体的介入报道,则完全出于社会道义。一个负责的政付教育部门,不是排斥媒体的这种道义,而应该从自身角度,改善工作,减少学生采取这种极端方式的可能性。
^.^

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贫困大学生应该向哪里求助呢??

          社会的救济就够一个大学生的花销吗
?其 实 ?不 想 ⊕长 ﹋ 大
☉是 一 种 o ɑ负 ﹖担﹫ ﹏ ˊ

↘蛋*^o^*鎃οΟο疍o﹎..老大 ...

                                                   ぐ蛋→殼^ǒ^

TOP

资助一个大学生


不是因为他贫穷


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希望


这样的方式是尊严也是自救


只是政策不力


才这么多的这样的事情

TOP

我也想被赞助.

因为我也很穷.

TOP

返回列表